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梅西“热”的“冷”思考②:怎么发现中国的“梅西”?-当前热闻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6-17 07:02:22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毅

6月15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的国际足球邀请赛中,阿根廷队2:0战胜澳大利亚队,梅西再破纪录,开场81秒就攻入职业生涯最快进球。


(资料图片)

梅西(右)打满全场比赛。新华社发

梅西破纪录进球,点燃了整个赛场,看台上的观众都欢呼雀跃。

一段时间来,谈起中国足球,球迷要么一声叹息,要么一阵嘘声。如何发展足球事业?球迷有点恨铁不成刚!

这次梅西中国行激发的足球热潮再次引发这样的话题。

完善人才发现机制 吸引“聪明的人”来踢球

原《体坛周报》总经理张卫在接受潮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中国足球缺少人才发现机制。它不仅需要一个培训体系,更重要的是挖掘机制。首先,需要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人来踢球,而且他们一定是聪明人。

“在我接触过的无数顶级运动明星中,不管是乔丹、科比、还是韩国足球运动员孙兴慜,他们天生都是聪明人。只有聪明才能打好球、踢好球,而我们国家聪明孩子都去学奥数了,不去踢球了。”张卫感慨道。

现有的职业球队球员,大部分是青年训练营出来,没有形成区域性人才选拔机制。如果扩大人才招纳面,很多没有进入正规青训体系的“天才型球员”才有可能被发掘。

事实上,我们具备发现“梅西”的人才体系。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已经自成体系,教育系统的校园足球目前发展良好,参与者已达 5000万人次。目前最大问题或是没有和足协专业机构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专业输送”管道。

余杭区小学生校园足球超级联赛总决赛

形成全民动员氛围 鼓励“喜欢的人”来踢球

想要改变我国足球事业现状,中国女足国家队前队长毕妍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定要家庭、学校等各个环节下功夫。譬如在家庭阶段,孩子启蒙时期,很多家长会建议孩子读书学习,而不是去踢球,这就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奖励机制,鼓励有天赋的孩子来尝试。

在学校,学校有没有校队来支持持之以恒的训练?如果没有校队,孩子能不能出去参加各个俱乐部训练?中学、高中阶段会不会继续支持?一环扣一环,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有机会改变。

毕妍再三强调:一定要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欢足球,而不是带有强迫性的压制。

“像90年代的时候,大家为什么在都要组织足球甲乙联赛?核心动力就是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欢,喜欢去球场看球。这样的社会氛围才会给中国足球的发展带来正向促进,才会有变好的可能性。” 毕妍认为:“这次梅西来中国所激发的足球热情,一定可以传递给孩子,传达给教育者的领导,我们仍然有一批热爱足球的孩子。”

勿容置疑,我们有发现“梅西”的人口基础,目前中国足球有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省级布局城市57个,参加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注册学生球员超过19万人。国际足联公布我国足球人口为2616多万人,高居世界第一;注册球员数量则有71万人,位列世界第十二。而据国际足联一份有关全球职业足球发展的报告显示,我国拥有2272名在册的职业球员,数量远超日韩高居亚洲第一。

女足半决赛中国胜巴西 毕妍庆祝

积聚足球独特魅力 激发自己成为“梅西”

张卫认为,梅西或是20年来来华最大热度的体育明星,这与梅西身上那种精神力量的代表分不开。梅西的成长过程非常坎坷,从小是一个发育不健全的孩子,然而逆袭成为王者,特别是去年11月卡塔尔世界杯夺冠,梅西就成为了真正的世界球王。奋斗的榜样是无穷的,梅西的奋斗故事,成为不少球迷的精神力量。

毕妍在采访中也提到,足球会积聚成一股精神动力,梅西拥有独特的魅力,从一个生产激素缺乏症的孩子最终逆袭成为一代球王,这种精神十分励志,这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人生榜样,会将这样的一种精神传授给孩子们。

孩子们梦想成为“梅西”,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有媒体报道说,足协“专业”不能成为我们发现“梅西”的最大障碍。足协专业性的频繁强调了30年,但是无论是从职业化的成绩结果,还是从产业规范形成来说,其实都是“专业性”的彻底失败。我们的校足协是足球事业的整体推广单位, 是个一个公益性的组织,但是现在的足协更像一个公司,而且是一个有着垄断欲望的的公司。

公司化运营就会有利益驱动,利益驱动就易产生腐败。而两位受访者都说:我们不要一直批评中国足球,要正视与欧洲或者世界的差距,给中国足球运动员,不仅是男足,或是女足,还是各年龄级别的足球运动员,都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只有这样,中国的足球事业才能发展,中国的“梅西”才有可能出现!

关键词: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资讯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