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世界热推荐: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故事

来源:呆呆有理    发布时间:2023-05-03 03:06:43

读者:


【资料图】

呆总,我最近遇到一个问题,团队里的一位小伙伴基本不看业务信息,给过来的方案依据都是什么尼尔森设计原则,我也是吐血,给他反复讲过问题和业务细节,也跟他聊了这个情况,告诉他这些东西支撑不了方案,但他不仅不听,还会发那些设计原则的文章给我。第一次带团队,不知道怎么挽救他。还是就换人算了呢?

我相信我公众号里的大多数读者看到这位朋友的问题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你们中的大多数人身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你们和我一样优秀。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收到这样的问题了。最夸张的是之前有一位读者吐槽团队负责人有这样的问题:在评审方案的时候,负责人手上捧着一本书,说她的方案在理论书上都有过验证......(真是疯了)

我就不给直接建议了,索性从一个现象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即便写了这么多有关「设计师出方案首先要理解业务」的文章,还是会有读者来问「设计师是否需要理解业务」或者「如何理解业务」这样的问题。在往期文章中,这些问题已经被解答了很多次,并且附有许多相关的设计案例,但还是免不了有人继续问这些问题。就像前阵子有位老读者给我发了个方案,说过几天要评审,页面上的金刚区放了 8 个图标,边上写着一句话:根据 7±2 法则,这里的图标适合放置 5-9 个,而放 8 个从布局来说更合理。那我这篇讲的文章对他来说不就等于白写了么。包括在底部右下角放一个按钮,说这是根据什么眼动测试得出的结论。类似的问题还有非常多,比如在表格里,字段应该按照什么原则或者方法论来排序。不去思考业务逻辑,使用频率,字段权重,只想着方法。这些问题在以前的文章里都回答过,更深入的也不少,如果都能研读一边,我相信能力能达到中等水平线以上。

不过我能理解,他们是希望有一个东西能指导自己去做产品设计,但问题是,设计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理论或者原则(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写过相关的文章)。但他们不相信。我一直不觉得有人真的会按照这些说法去做设计,后来才知道,是我见识少了。所以为什么市面上的设计师都叫设计师,但是找工作的时候机会完全不同呢。许多人会找借口说「因为我不是科班的」,或者「我的项目经历与学历都不如人家」。但是从来没人说过,同样工作都是 3-5 年,在同样水平的公司,为什么自己的能力就不如别人。平日里总是希望通过积累素材、拓展人脉、寻找方法论来武装自己,却对公司业务一问三不知。于是造成如今这样的局面也是必然了。当然,因为有文件夹里有更多的素材,朋友圈里有更多的所谓人脉,笔记库里有许多方法论,他们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差了。

话说回来,如今我已经彻底看开了,因为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即便我现在真的在文章里写出产品设计的终极方法论,根据这套方法论就能解决所有业务问题(当然不存在),还是会有人问:“有什么方法论能帮我解决问题?”也正是这批人,会继续在评论区或者通过私信问:“请问有什么设计书单推荐么?”连一篇文章都看不完,就幻想着能通过研读几本旷世奇书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旷世奇书,而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研读」。各位是不是觉得很好笑?但这确实是常态。懂得研读的人自然不会找捷径,而找捷径的人当然不会潜心研读了。为什么许多人做不好设计,担心失业,而有的人并不会因此烦恼。答案就在这里。

就像为什么我说,我并不担心 AI 画图会影响到那些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它的操作太简单了,只要你愿意,能在一个下午学会如何使用。而如果会操作就能导致设计师失业,那比拼的是谁学得快。想想都觉得不合理吧?于是,问题就出在,未来 AI 按照你的需求给你出了两张图,你能分辨出这两张图的差异么?在你的业务场景下哪种更适合?

判断依据是什么?是视觉布局,还是逻辑?这还是比较简单的,那如果有多张图呢,又该怎么办。我相信资深的老读者马上能说出外卖订单和物流排序的逻辑差异,这在以前的文章里都写过。但肯定也有许多人会一头雾水。希望总结出「什么情况下用倒叙,什么情况下用正序」的理论。

我习以为常了。

前阵子读了一本书,叫《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作者是弗朗西斯·安斯库姆。书里提到一个理论,叫安斯库姆四重奏,指的是四组基本的统计特性一致的数据,由它们绘制出的图表则截然不同。这个现象也被解释为:我们看着客观上相同的数字,但实际上讲述的却是不同的故事。

把这个理论代入到前面的内容里会发现,观点出奇的一致(我当然不是自比安斯库姆了)。同样是做设计,有的人懂得基于业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解法也会有差异。而有的人还是在找理论,找方法,希望通过它们来解决这些不同场景下的所有问题。

再看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我也就更能理解了。就像我在里写的,人就是分群体的。先哲们已经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给我们了:物以类聚。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这样的两批人,甚至是多批人存在,要理解人的差异。所以我很喜欢我公众号的读者朋友 —— 认真读文,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就像今天看到一位做 B 端项目的学生发的感慨,我特能理解:

我并不是指要跟这位同学一样出去跑业务,毕竟每家公司的业务情况不同,了解的方式也会有区别。想说的是,如果你遇到一个认定设计是有方法论的人,且固执己见,几番劝说后并没什么效果,那,你们就不是同类人。

假期前还写这么一篇烦人的文章,也是很让人讨厌了。各位假期快乐~

关键词: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